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概况与年度发展目标
1. 学位授权点发展历程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学科始建于1977年,“十一五”、“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增列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获批为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应用特色学科,其辐射的两个本科专业“地理科学”、“旅游管理”分别于2021、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拥有“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聚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人居环境学”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省级以上学科平台,还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研究团队主要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资源数字化开发与管理”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资源环境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地理学”湖南省院士工作站等。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传统聚落保护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全球变化区域响应与地方可持续发展”“时空数据挖掘与传统聚落数字化”,为区域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规划等国家与地方战略需求服务;同时也是培养高级地理研究人才、中学地理教师、地理信息工程师、城乡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等中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
2. 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目标
学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地理学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围绕上述总体建设目标,2022年度本学位点建设目标如下:
(1)加强和规范地理学自主设置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二级学科方向(硕士)建设,凝练特色,打造学术群体;
(2)加强导师遴选,持续优化导师队伍结构,进一步落实导师责任制;
(3)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推动研究生管理规范化和信息化;
(5)强化研究生课程思政,优化研究生课程设计,推进研究生培养教育教学改革。
二、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1. 学位授权点方向设置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学科方向。
自然地理学:本学科方向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从区域性资源、环境、生态、气候与灾害等方向入手,探索南方丘陵区及高山高原区水土资源系统脆弱性理论、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实践和环境演变规律,形成了综合自然地理学优势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①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②全球变化下的流域响应与防灾减灾;③新生代沉积与环境演变。
人文地理学:本学科方向主要聚焦于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及其创意利用、湖南省城乡发展及人居环境治理研究,为区域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与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形成了文化地理学优势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①传统聚落保护;②乡村人居环境治理;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本学科方向主要围绕传统聚落数字化保护,挖掘传统聚落文化特征,构建文化景观基因图谱,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形成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科学与技术在传统聚落数字化应用优势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①传统聚落文化遗产数字化;②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③时空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2. 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39人,其中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8人, 博导1人,硕导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0人,占76.9%;有海外经历的9人,占23.1%;45岁以下青年教师31人,占79.5%。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1人、万名旅游英才计划1人、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水平人才4人、湖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个人1人。
3. 科学研究
2022年度学位点导师获国家基金项目1项;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教育厅重点项目4项,优秀青年项目3项。纵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132万元;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9.5万元。学位点导师参与的科研成果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2022年度发表学术论文57篇,其中导师41篇,学生16篇,SCI论文5篇,SSCI论文3篇,CSSCI论文10篇,核心论文11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
4.平台与制度建设
(1)平台建设
本年度学位点继续加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人居环境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支撑平台的建设,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132万元。重点做了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教学条件建设及升级改造。投资60多万元新增改造研究生教室3间,投资80多万元改造研究生学习室4间200多个学习卡位,配置研究生学习电脑150多台,优化改善了教学条件;
第二,着力推进科研实验室建设及其升级改造。获批“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活态利用”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顺利通过其总部组织的2022年度定期评估;
第三,投资50多万元建设“亚热带丘陵生态水文观测站”,特聘“英才计划”刘娜副教授为野外观测站负责人,投资30多万元改造升级地质土壤科研实验室,积极筹建申报“南方丘陵区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2)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推动研究生管理规范化和信息化。《衡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衡阳师范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办法》、《衡阳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文件正全面贯彻落实,相关工作规范有序。2022年共召开学院学位分委员会会议8次,对学位授予、导师遴选、奖助学金评定等进行审核把关。同时,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三、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情况
1.研究生党建、思政等工作
(1)党建工作
学位点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注重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研究生党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主题党日活动经常化。例如开展了“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向党旗致敬”、“缅怀革命先烈,涵养家国情怀”等主题党日活动。党支部书记年度述职评议优秀率、“五化”建设达标率均达100%。学院党总支书记参加学校述职评议考核为“优秀”,在干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1 人获学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标兵,1 人获学校青年教工党员示范岗,9名研究生获评学校优秀研究生,10名研究生获评学校优秀研究生干部,1人获评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2)思政工作
学院和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茶话会、定期组会等形式深入研究生了解思想动态,通过邮箱、热线电话,设置学生接待室收集信息数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将思想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依托思政课堂、课程思政、网络平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培训、学生干部职业规划培训、“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班会等活动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年末3位教师获评学校优秀教师称号,5位教师获评学校优秀班主任称号。
(3)心理健康指导
按要求配备了心理健康管理人员,开展了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学生干部心理健康培训、“从‘心’出发,扬帆起航”研究生心理沙龙、“以心汇舞,向光而行”心理健康操等活动;研究生导师及学院管理人员与研究生经常交流和谈心,及时、全面掌握研究生心理状况,对出现心理问题研究生采取了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按学校要求配备了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由阳宏润博士担任,通过辅导员培训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研究生分会主要干部,协助辅导员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事务管理。
(5)防疫及安全维稳工作
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快速有效应对了新冠疫情,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保障了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未出现任何疫情事故。注重预防与督查相结合,抓重点领域、抓敏感时期、抓重点对象,注重平常、抓在经常。学院通过“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国家安全与保密教育、暑期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会、暑期留校安全工作部署会等定期对研究生进行安全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实验室安全教育,无安全违纪现象;做到了准确掌握、预先防范、及时报送研究生安全与稳定信息。认真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排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控。意识形态领域没有发生任何问题,没有信教传教等非法活动。
2. 生源情况、招生规模和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情况
(1) 生源情况
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招生生源质量持续向好。2022年报考本学位点硕士学位研究生达75人,生源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
(2) 招生规模和结构
2022年共招收研究生86人,全日制研究生86人(含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生21人),无同等学力研究生。
(3) 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情况
融思政教育于专业教学。在公共思政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旅融合、污染防治、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依托科研平台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衡阳分中心、“聚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研究生培养平台支撑作用显著增强,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共享利用校外兼职导师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改革。聘请了长沙学院和广州大学的教师作为兼职导师,充分发挥他们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这些兼职教师承担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现代人文地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共享这些学校和教师资源;邀请国内知名教授开设研究生微课堂,拓展研究生学科视野。
利用暑假学校推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革。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重要内容,除了传统课堂教学、专题协作、项目驱动等途径培养,2022年本学位点继续承办由湖南省教育厅举办的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高质量发展”研究生暑期学校,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以及云南师范大学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授课,来自中科院和高校共50多家单位的116位学员参加,其中本学位点参加人数占70%左右,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等系列教学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积极承担研究生教改课题。充分利用学习通或雨课堂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强化课前和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要核心课由多名教师共同主讲,部分课程邀请专家开展专题或微课堂教学活动。2022年在研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6项,在建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教育基地4个。
3.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成效情况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提高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2022年研究生国内外竞赛获奖7项。2022年付翔翔、周文龙、刘警等获第八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公益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一等奖;易韵、王玮等获湖南省第十五届研究生创新论坛一等奖2项;张浩、刘剑雄等获湖南省第十五届研究生创新论坛二等奖2项;王慧玲获湖南省第十五届研究生创新论坛三等奖;喻兴洁、刘潇芸、阳斌成等获全国地理研学方案设计大赛&地理研学社会调研大赛优秀奖。
4.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情况
积极克服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2022年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大型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活动74人次,在重要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15人次。 积极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校开设专题讲座18次,为研究生创造学术交流机会。成功举办了中国地理学会(华中地区)学术年会和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研究生暑期学校。
5. 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管理制度健全。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精神,制订《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办法》、《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实施办法》、《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重合率检测管理办法》和《衡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处理办法》等制度,对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论文评阅和答辩等有明确要求。本学位点要求导师严把选题关,定期与学生交流,提出指导性建议;开题报告达到要求后,方可参加开题答辩;学位论文通过学术不端检测后,采用双匿名评审方式,评审、检测合格后方可答辩。在各类学位论文检测、评阅、答辩及抽检过程中,通过率为100.00%。
6. 学位授予及就业情况
本学位点2022年授予硕士学位15人;研究生就业情况良好,硕士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100%,研究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就业覆盖湖南省选调生、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沐川县文化艺术中心、连云港海滨中学、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湖学校、株洲长鸿实验学校、湖南星图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
四、学位授权点社会服务情况
本学位点发挥学科优势,主动对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等国家战略导向,结合特色优势、创新理论和创新机制,卓有成效地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的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1.为湖南文旅特色小镇制定遴选标准,为其建设和文旅产业融合提供政策咨询,共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累计脱贫4万多人。
刘沛林教授提交的《以湖湘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为引领,助推湖南新型城镇化》“金点子”得到时任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的高度肯定和重要批示,省旅游局和省文产办迅速采纳此建议,并委托本学科团队全程负责“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创建工作的技术咨询、智力支持和建设指导,并制定了《“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遴选和建设标准》。共遴选出四批62个“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共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累计脱贫4万多人。
作为该项工作的延续和升级,2019年、2020年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又委托邓运员教授主持“湖南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遴选工作这项“省长工程”,共遴选出两批20个小镇由省政府命名、公布,得到了时任省长许达哲的高度肯定。
由于前后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成果“湖南省特色旅游小镇(村)开发建设”、《留住乡愁—特色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分别获得十三届、十四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一等奖。
此外,2021年邓运员主持承担文化和旅游部政策咨询项目“湖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案例分析及路径探索”,提交的研究报告为其产业发展司所采纳,为全国开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湖南经验和地方标准。
2. 着力开展传统村镇数字化技术的集成创新及其工程化验证,探索其虚拟旅游等文创产业的示范应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面向传统村镇文化遗产数字化及其创意利用的需求,瞄准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协同攻关,打通了从文化遗产数据到数字化产品的技术壁垒,形成了涵盖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处理、场景快速建模、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等各环节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并且已经完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岳阳县张谷英村、永顺县板梁村、江永县上甘棠村、零陵区干岩头村、祁阳县龙溪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常宁市中田村以及衡阳市石鼓书院、船山书院和南岳大庙等景区景点的三维数字化工程,广泛验证了各种数字化技术途径,从而带动古村古镇旅游产业向智慧旅游转型升级;也将进一步推动古村古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目前成果已经应用于“数字一带一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中的中巴合作项目和突尼斯迦太基世界遗产虚拟重建项目中,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反响。设计研发的2个WebGIS系统已经在网上运行,成为网络环境下展示古村古镇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团队设计的5项加密技术被国家相关部门采购和使用,有效保护了网络环境下数字遗产的知识产权,保障了相关数字遗产网络传播的安全。
3.通过规划设计服务促进地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学位点团队通过规划设计服务促进地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通过为湖南省财政厅扶贫点提供《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乡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湖南省教育厅扶贫点提供《怀化市溆浦县北斗溪乡坪溪村山村发展总体规划》、《南岳风景旅游区广济禅寺文化景观长廊设计》和《衡东县荣桓镇南湾老街风貌改造设计》等规划设计服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桑植县洪家关乡脱贫111户,当年产生经济效益700多万元,使其顺利进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溆浦县北斗溪乡坪溪村解决91户贫困户脱贫,当年产生经济效益358万元,并被住建部评为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村庄。2022年11月罗荣桓元帅诞辰120周年庆典之际推动罗荣桓故居创建4A级景区,此外还承担了衡阳市、郴州市、南昌市等地三十多个国土空间村庄规划编制服务,在为地方政府提供国土空间合理利用、乡村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学位点以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为主线,广泛开展暑期专业调研,开展调研成果评比和表彰,荣获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人才队伍仍需壮大。学科点应重点加强人才引进与汇聚工作,充分利用已有学科平台优势汇聚人才资源,同时加强学术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学术队伍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
(2) 地区辐射作用仍需强化。应依托学位点学科优势、特色研究方向、科研项目与成果强化地区辐射能力,带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以此提升研究生招生质量。
(3) 对接国家战略、成果转化有待提升。应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密切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通过横向项目实现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落地”,从而强化学科服务社会的功能与进一步扩大学科点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