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沛林

【基本信息】

姓名

刘沛林

职称

二级教授

学位

博士

邮箱

Liu_peilin@126.com

【个人简介】:

刘沛林,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会议评审专家,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湖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现为衡阳师范学院“地理学”硕士点负责人、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地理学”应用特色学科负责人。

刘沛林长期致力于人居环境学、特色旅游小镇、文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古村古镇保护与开发、文化数字化与虚拟旅游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科基金项目6项(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著有《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留住乡愁--特色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7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10余项。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提出者,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首倡者,诗意人居环境建设的发起者,“聚落景观基因”理论的原创者,网络虚拟旅游的推动者。

【学术兼职】: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主任;

2.“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

3.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2018-2023)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4.“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5.“人居环境学”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负责人;

6.“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资源数字化开发与管理”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

【教育经历】:

1. 1980.9 -1983.7,衡阳师专史地系地理教育专业;

2. 1991.9-1994.7,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人文地理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3. 2003.9-2004.9,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做访问学者

4. 2007.9 -2011.7.,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

【教研教改】:

1. 2017 .“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一六四’特色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和一等奖,排名第二

2. 2013年12月,“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环境教育”立体式教育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3. 2013年12月,“高等院校《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创新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二;

4. 2010年10月,“‘三结合’模式下的区域旅游课程与教材创新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

5. 2010年10月,“地方高师院校高素质复合型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

6. 2009年4月,“高师地理专业‘一目标、四途径’的基础环境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科研项目】:

1.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室基金重大项目“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理论、方法与应用”(16ZDA159),2017.1-2021.12

2.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室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西南少数民族手工艺资源体系与基因要素图谱研究”(17ZDA166),2018.1.-2022.12

3.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景观的个性化保护与GIS管理(41276617)”,2013.1-2016.12;

4.主持完成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资源数字化开发与管理(12JJ7003)”,2013.1 -2016.12;

5.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规划技术标准示范研究(2008BAJ08B18)”,2008年-2011年;

6.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方冰雪灾害防御中的问题及其安全防灾体系建设对策研究(08BJY073)”,2008年-2010年;

7.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聚落景观群系及其景观基因图谱研究(40771050)”,2007年-2010年;

8.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西多民族地区古城镇的历史地理学研究(03BZS035)”,2003年-2005年;

9.主持完成中-加政府间合作项目“沿海地区生态城市社区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03A008)”,2003年-2005年;

10.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镇化背景下的古镇名村保护性规划方案示范研究(03JD790025)”,2003年-2005年;

11.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传统聚落景观的区域比较研究(40171022)”,2002年-2004年;

12.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古村落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研究(01JD790022)”,2001年-2003年。”

【著作论文】:

1.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商务印书馆,2014.

2.刘沛林,杨立国,邓运员等.《留住乡愁——特色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12.

3.刘沛林.从网络虚拟旅游趋势看一流旅游本科专业建设的新方向[J].旅游学刊,2020,35(05):11-14.

4.刘沛林,李伯华.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缘起、误区及应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40-146.

5.刘沛林.虚拟现实与旅游特色小镇的网络化呈现[J].旅游学刊,2018,33(06):3-5.

6.刘沛林,邓运员.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06):104-110.

7.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6(10):25-33.

8.刘沛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地理研究,2015,34(07):1205-1212.

9.刘沛林,廖柳文,刘春腊.城镇人居环境舒适指数及其组合因子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05):769-776.

10.刘沛林,于海波.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11):1304-1310.

11.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申秀英.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胞—链—形”的图示表达与区域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11,26(01):94-99.

12.刘沛林,刘春腊.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典型模式及其对山区古村落保护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0,30(12):1944-1949.

13.刘沛林,刘春腊,李伯华,邓运员,申秀英,胡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J].地理科学,2010,30(06):810-817.

14.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申秀英,李伯华,胡最.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10,65(12):1496-1506.

15.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申秀英,胡最,李伯华.客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地学视角的解析[J].人文地理,2009,24(06):40-43.

16.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申秀英,胡最,李伯华.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9,29(10):1731-1736.

17.刘沛林,刘春腊.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应急预案研究——以类似2008年我国南方特大冰灾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09(02):77-83.

18.刘沛林.“景观信息链”理论及其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08,28(06):1035-1039.

19.刘沛林,申秀英.高师地理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评论,2008(03):97-99.

20.刘沛林,Abby Liu,Geoff Wall.生态博物馆理念及其在少数民族社区景观保护中的作用——以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02):254-257.

21.刘沛林.洞庭湖区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4(01):116-119.

22.刘沛林,Geoff Wall,张玉冰.论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立[J].经济地理,2004(01):119-123.

23.刘沛林,卜华白.金融共生理论及其实际运用价值——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153-154.

24.刘沛林.广东侨乡聚落的景观特点及其遗产价值[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01):77-84+161.

25.刘沛林.长江流域历史洪水的周期地理学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0(05):503-508.

26.刘沛林.从长江水灾看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29-37.

27.刘沛林.湖南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研究[J].地理研究,1999(01):67-73.

28.刘沛林.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6):144-151.

29.刘沛林.近年来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1998(02):92-98.

30.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01):32-39.

31.刘沛林.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人文地理,1998(01):38-41.

32.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1):80-87+158.

33.刘沛林.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01):82-90.

34.刘沛林.风水模式的地理学评价[J].人文地理,1996(01):36-39.

35.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1):51-55+135.

36.刘沛林.风水模式的环境学解释[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83-88.

37.刘沛林.传统村落选址的意象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01):119-128.

38.刘沛林.风水中的“地母崇拜”和女阴象征[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01):69-75.

39.刘沛林,孙则昕.风水的有机自然观对新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启示[J].城市规划汇刊,1994(05):54-57+63.

40.刘沛林,吴宏岐.遥感技术应用于历史地理学刍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01):9-17.

【重要奖项】:

1. 2020.6,“历史文化村镇景观保护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集成”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2. 2020.2,《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独立)

3. 2020.1,《留住乡愁——特色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获湖南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4. 2019.4,《留住乡愁——特色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获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旅游类)优秀奖(排名第一)

5. 2017.5,《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获湖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

6. 2017.5,“湖南省特色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研究”获湖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7. 2010年12月,“古镇名村景观识别、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8. 2012年12月,“南方水土资源环境的脆弱性评估与生态安全建设理论与实证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9. 2012年8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制度的提出及应用”,获湖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二等奖(独立);

10. 2010年1月,“古镇名村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获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

11. 2006年3月,“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信息与遗产价值研究”,获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Copyright. 2018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6号(东校区)城市与旅游学院

电话: 0734-8486601邮箱: hynuz1x@163.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