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青砖黛瓦承善举,丝竹弦歌寄丹心

7月6日,院“汇聚青春正能量,共筑九泥古村梦”三下乡调查研究实践团走进祁阳市九泥村邓氏宗祠,以“青砖黛瓦承善举,丝竹弦歌寄丹心”为主题,举办了一场融合非遗民俗与现代艺术的公益演出活动。




演出在青春洋溢的现代舞《小城夏天》中拉开帷幕,实践团成员以动感舞姿展现当代青年的蓬勃朝气,瞬间点燃现场氛围。随后,当地村民身着传统服饰,以一曲古典舞《美人吟》传递东方美学意蕴,柔美身段与悠扬乐声相得益彰,赢得阵阵掌声。祁阳小调《幸福花儿开》非遗节目轮番登场,村民们用质朴的方言和生动的唱腔,将乡村生活的烟火气与千年文化的厚重感娓娓道来。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乡音,让观众沉浸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文化共鸣中,更唤醒了青年一代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珍视。九泥村村民邓大爷感慨道:“看到年轻人和我们一起唱祁阳小调、跳古典舞,感觉老祖宗的东西又活过来了!”


9031F


实践团成员精心编排的小品《别中“六合彩”套路陷阱》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揭露诈骗手段,寓教于乐;歌曲独唱《浏阳河》与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则以激昂旋律抒发家国情怀,引发全场共鸣。朗诵节目《大地飞歌——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乡村巨变,展现青年学子对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我们要让传统技艺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要成为村民生活里的‘活文化’。”实践团成员在排练中反复打磨节目,力求通过现代艺术表达激活非遗的生命力。


9BE7A


此次活动是院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学院始终以“挖掘乡土文化价值、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为抓手,通过文化结对帮扶、非遗技艺培训等形式,引导青年学子扎根乡村、服务基层。演出突破传统“送文化”模式,通过“青年创编+村民演绎”的协作机制,让祁阳小调、古典舞等非遗项目与现代音乐、舞蹈碰撞出火花,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其时代生命力。

青砖黛瓦间,丝竹声声传古韵;乡村振兴路,青春脉脉谱新篇。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三下乡实践团以文化为媒、以青春为笔,在九泥古村的土地上书写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动人篇章。这场演出不仅唤醒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更激励着新一代青年以实际行动守护文化根脉,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文字:王薇 邹永文 周欢

图片:周欢 张晨曦


 Copyright. 2018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6号(东校区)城市与旅游学院

电话: 0734-8486601邮箱: hynuz1x@163.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