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始建于1977年,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均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增列为一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40人,其中正高11人,副高10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39人。40岁以下教师25人,具有海外经历教师8人。
本学科带头人为刘沛林教授,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湖南省121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连续6年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球科学学部会议评审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规划技术标准示范研究”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资源数字化开发与管理”等重大科研任务12项;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个性化保护与GIS管理”;出版《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等著作4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和EI、ISTP和 CSSCI收录。先后获得十一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本学科在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学科基础上,分别形成了文化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三个优势学科方向,三个方向又分别形成“传统聚落保护与乡村人居环境”、“资源环境脆弱性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等特色领域,特别是传统聚落保护方面已形成国内一流团队。其中,“资源环境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2008年为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人居环境学”研究团队2012年成为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本学科平台主要有:“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湖南省高等学校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省教育厅)、“聚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人居环境学”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省委宣传部),“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教育厅)。
2014年以来,本学科成员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2项,合计进校科研经费791.85万元;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7篇,出版专著7部、教材3部。在“古村古镇保护与数字化融合”、“基于湖湘风情旅游小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资源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的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相继获得文化与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旅游类)优秀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3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2项。